English

世纪之交文学圈内学者做什么

2001-01-2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赵晋华 我有话说

陈平原(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)

公私兼顾,图文并举

有远见者,早在上世纪末就理顺了关系。我则慢半拍,将新世纪第一年作为自己的“过渡时代”,希望借以调整好研究的心态、趣味与步伐。这么一来,很惭愧,好多事凑在一起,手脚并用,显得杂乱无章。明知贪多嚼不烂,如此四处出击,不是好兆头,也只能以“公私兼顾”自嘲了。

这些年自告奋勇,兼做一点学术组织工作,希望能初见成效,然后逐渐隐退。基于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做总结,并为新世纪的中国学术寻找较为坚实的基点这一考虑,前两年开始组织两套回顾性质的丛书,一是“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”,一是“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”,今年起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和贵州教育出版社陆续推出。另外,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心创办学术集刊《现代中国》,由我具体操持,说句笑话,这也不是省油的灯。

至于个人的研究兴趣,目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:学术史、散文史以及图像与文字之关系。即将出版的《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续编》乃集体项目,我只是主持而已。今年计划将已经讲了两遍的专题课“中国文学研究百年”整理成书,但不知能否如愿,这取决于时间、精力乃至心境。

六七年前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散文,感觉不错。比起小说、诗歌、戏剧等文类,在本世纪的中国学界,散文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。这既源于自身理论资源的相对匮乏,也是晚清以降西学东渐的结果。可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的文学想象,散文毕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,其承担的功用,远不只是“文以载道”四字所能涵盖。这两三年在北大开选修课,采用史论结合的办法,兼及宏观的历史叙述与具体的文本分析,希望引导学生阅读、理解并进而欣赏这一既古老又新奇的文体。除了已经出版的《中华文化通志·散文小说志》和《中国散文选》外,自觉对明清之文较有心得,正沉潜把玩,估计日后会有专门著述问世,但不敢立军令状。

近年关注图像与文字的关系,从《触摸历史》到即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《图像晚清》,再到现在仍在继续的小说绣像研究,都是围绕这一思路所做的初步尝试。后者具体落实在《书评周刊》上的专栏文章“看图说书”,因出国讲学而暂时中断。由照像而石印而木刻,如何在文化史和文学史研究中引入图像并做有效的解读,在我,尚无多大把握。到底能走多远,不好说,但肯定不会停留在“图文并茂”上。

陈思和(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)

做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

90年代我一直在做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准备,1999年出版了《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》,出版之后学术界有一定的反响和好评。我想沿着这个思路做下去,目前正做《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》,我担任主编,文学史框架和研究思路由我确定,几个年轻的朋友帮忙,明年完成。然后和《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》(修订本,将扩大五分之一)合成《20世纪文学史》(中国大陆部分),其间还会有一系列的论文发表。

近几年还一直围绕着中外文学关系作研究,现在已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,正在写《中外文学关系》第一卷。在《中国比较文学》杂志上开了一年的栏目,引起学界争议和反应,曾发表过一篇《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》,着重于解构和改变原先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、占主流地位的西方影响论。

从1996年开始,我每年都到台湾去一次,参加学术会议,每年都提供一篇论文,专门讨论“台湾文学中的同性恋意象”、“台湾文学中的吸血鬼意象”、“台湾文学中对另类的自我批判”、“台湾文学中‘吃’的意象”等,我做的都是别人不做的、很怪的题目。

去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开了一学期“90年代中国小说”课程,选了10个当代作家,有王安忆、余华、张炜、莫言、韩东、朱文、许辉、棉棉等,每人选一篇作品,进行文本分析。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完全不一样,对90年代的中国文学很不了解,他们读得很细,提许多问题,最后他们很喜欢这些作家作品,反映很好。

我在复旦大学还给本科生上基础课,校方有这个要求,我讲“20世纪中国文学史”,一般上两年;另外给博士生开“比较文学”和“现代文学”两门课。

陆建德(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)

尽快完成关于艾略特的书

谈到课题我特别发怵,因为自己按时完成任务的能力比较差,所做课题也应该和自己的兴趣相协调。前两年编了“英国小说研究系列论文集”,属于国家项目,已经完成。另外,北京大学出版社将出版我的《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》,本该去年出版,由于我自己的原因拖延了。

我一直拖欠了一个项目,是关于艾略特的一本书。开始是想进行研究,说一些别人没有说过的话,后来觉得太难了,进展不是很快,这里的研究条件也不具备,希望在一、两年之内完成。

课题在“科研”过程中已成为难以回避的一个方面,还有“重大”课题、“重大”项目的提法,我对此有些困惑。我们知道,学术研究没有小事情,学术积累往往从小做起,所谓“重大”不太明确。国外不论在大学还是研究机构,没有项目津贴,只有薪水,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向某基金会申请资助,而不是把经费限制在某个课题里。

平时看看书,写写文章,这是生活的主要内容。进入新世纪了,希望把时间调配好,集中精力快点完成任务。

施康强(中央编译局译审)

想翻译《卡萨诺瓦回忆录》

我的职业是做翻译,从中文译成法文,主要译新闻稿和政治文件。以前搞文学翻译多一些,也编点书,很自由的,不属于任何一个圈子,也没有长远计划。

我一直想翻译一本书《卡萨诺瓦回忆录》,原稿200多万字,始终没完成,但还是想做完,这是个比较长的计划。

我阅读的兴趣很杂,不专门读某一类的书,各家的声音都听,法语有一句话说:最怕只读一本书的人,中文说“一根筋”。我编书也是因为一时有些兴会才做。我现在文学翻译做得少,是没有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。

钱满素(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)

介绍美国文明

这两年写了一本《美国文明》,今年春天出版。这本书全面介绍美国文明,分上、中、下三篇。上篇写美国文明的历史形成与发展,从殖民时期开始,到20世纪的美国,包括50个州的现状和概观。中篇写美国的政治、体制、教育、司法以及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等。下篇从形而下进入形而上,主要谈美国精神,包括宗教、社会哲学思潮等。这本书比较系统,又不同于一般的手册,内容丰富,有可读性,可作为一种普及读物。我写得比较客观,把美国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来介绍。

我现在比较偏重历史和思想史,我在美国读书时的专业是“美国文明史”,属于历史系。搞文学的人最后往往走两个方向:或者偏重文化史;或者偏重文论。专搞文学太受局限,文学是一个人想象的产物,文化史的范围就广多了。

我还编了一套关于女性文学的长篇小说,选择那些曾经在本国有轰动的、有争议的作品,已出版了4本,以后还会继续做。

我还要做美国文明的文献史研究,在南京师范大学开了这门课,让学生阅读一些文本,理解美国的文明。我现在是南师大的特聘教授,开些课,带些学生,做些讲座。我很喜欢那个校园,给学生上课也有反馈。一般在开学后到南师大,假期回北京,集中精力处理一些事情,我在社科院外文所还有学生。

汪春泓(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)

专注于古典文学研究

和张少康老师(他担任主编)一起合作《〈文心雕龙〉研究史》,将《文心雕龙》产生以后历代的校勘、注释以及对它的理论阐发,从古到今并涉及到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,对此进行整理和比较仔细的梳理,已经完成,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。

另外,我正做汉代的文学以及文学思想的研究,准备出版成书。在学校开“中国文学批评史”课程。以后我想把学术课题集中在先秦、两汉、魏晋南北朝这段。我的硕士、博士论文都是围绕着这一段。

目前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越来越重视文献学,文献比较实在,文献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学者们认识到。在研究手段上,电脑被年轻学者普遍采用,它对文献检索有很大方便,使效率提高,但对古书的领会之深度上带来负面作用,年轻学者读古书没有前辈学者那么仔细。电脑进入古典文学领域,影响越来越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